站内搜索:
当前位置: 首页>>财政学习>>民族团结专题>>正文
向着民族团结进步大省扎实迈进——努力实现“四个转变”发展思路观察之二
2017-04-14 16:37  

要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,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,筑牢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。

——摘自省委书记王国生在省委十二届十三次全会上的讲话

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创建,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,维护各族人民团结的生命线。

——摘自代省长王建军在省十二届人大六次会议上的《政府工作报告》

“青海青,湟水黄,三江源头是我家。民族娃,团结花,兄弟姐妹是一家。汉藏蒙,回土撒,各个民族把手拉。你帮我,我帮他,学校盛开民族花……”正如这首童谣所唱,民族团结进步之花就像金黄的油菜花一样,在青海省广袤的大地上怒放。

民族团结犹如空气和阳光,受益而不觉,失之则难存。

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。

2016年3月10日,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青海代表团审议时强调,多民族是我国一大特色,是我国发展的一大有利因素。要着力增强民族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,尊重民族差异、包容文化多样,让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、守望相助、团结和睦、共同发展。

余音绕梁,践行有声。

一年来,大力推进习近平总书记重大要求的行动不断在我省落地开花,从历史和现实经纬出发,从立足青海到面向全国新的更高层次视野出发,从深刻认识和把握青海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出发,“努力实现从人口小省向民族团结进步大省的转变”的发展思路掷地有声提出……新坐标、新蓝图、新路径、新行动,青海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正在开创新的发展格局。

深入开展创建活动,树立民族团结进步时代标杆,巩固发展新型民族关系

“民族团结山歌响,友谊花朵满园香;情深好比鱼和水,同上新阶奔小康。”如歌所唱,一年来,我省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,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得到巩固发展。

一年来,全省共打造民族团结教育基地16个,村社、学校等示范点335个。年内表彰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168个,先进个人266名;

打造黄南热贡艺术、果洛格萨尔等文化品牌,举办玉树赛马节、海南国际射箭精英赛、塔尔寺酥油花文化旅游艺术节等大型群众性文化活动35次。完成电影《德令哈之夜》、藏戏《松赞干布》、歌舞剧《彩虹儿女》、图书《湟鱼》等反映青海历史人文特色的作品31部。

湟中县、互助土族自治县丹麻镇、尖扎县医院、西宁市城东区、青海民族大学等14个地区和单位,被国家民委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单位。省藏医药文化博物馆、青藏公路建设指挥部旧址被命名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。建成湟源县日月乡克素尔村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红光红军小学、省藏医院等10个全省青少年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点。

……

一系列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和文艺创作,一个个民族团结进步的时代标杆,为我们唱响了国家富强好、民族团结好的时代主旋律,也为创建活动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。

与此同时,我省积极推进地方立法,推动矛盾化解;以打造班玛经验“升级版”为目标,部署开展全省农牧区社会治安突出问题专项整治;“八进”活动扎实推进——过去的一年,我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硕果累累。

加大民生投入,实施全面小康同步工程,提升各族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

海北藏族自治州金滩乡是个美丽的地方,但当地群众产业发展单一,增收渠道并不多。

金滩乡党委结合区域优势和各民族的发展优势,制定了“北荤南素”的产业发展思路,在全乡建成25个养殖小区,舍饲养殖规模达到5万头只,土地集约化面积达到1181公顷,实现了农牧业效益的倍增。与此同时,通过“三选一带”措施,扶持鼓励各族群众创新发展二三产业,开展了12项特色种养业和旅游服务业试点,种植的金银花、玛卡、苗木等特色经济作物达到40公顷;种养大户超过800户,从事二三产业的经营户达到266户,技能型劳务输出每年近600人次,农牧民人均收入年增幅达到17.5%,形成了各族群众齐心协力搞生产、一心一意谋发展的良好局面。

为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好更多地惠及各族群众,我省坚持“小财政办大民生”,将全省财政支出的75%以上用于民生投入,使藏区持续保持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的发展速度。

从帐篷到楼房,从牧民到工人,从就医难、上学难到情况得到彻底改善,我省“小财政、大民生”的执政理念,顺应了各族群众的新期待,不但使改革发展的成果真正惠及到千家万户,也探索了欠发达地区改善和促进民生保障的成功之路,为维护祖国统一、加强民族团结提供了有力保障。

“2017年,围绕‘四个转变’发展思路,我省将实施全面小康同步工程,推动民族地区加快发展。以民族自治州脱贫攻坚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目标,在项目建设、资金扶持等方面,重点向民族地区和藏区倾斜,加快民族地区同步发展。”省民宗委副主任刘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。

传承文化血脉,丰富梦想色彩,筑牢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

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,筑牢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,是责任,也是使命。

少数民族文化,传承在语言文字里,蕴藏在音乐舞蹈中,体现在风俗习惯里,关联在宗教信仰上,独具特色的文化是各少数民族的精神家园。

“彩虹的故乡”互助,是全国惟一的土族自治县。这里有汉、土、藏、回、蒙古等29个民族近40万人。多年来,互助县以打造“中国土族、彩虹故乡、醉美互助”为文化品牌,大力实施“文化名县”战略,创作文艺作品,打造特色文化品牌,推进了文化工作大发展、大繁荣,互助县先后获得文化部授予的“全国文化先进县”荣誉称号,民政部、共青团中央颁发的“基层文艺队伍建设及民间艺人培训项目”银奖等。

这是我省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一个缩影,而这样的美好缩影不止一处,这样的美好正在不断延展。

“把好地方脉,唱好民族调,着力建设全国民族团结示范州。”省人大代表、黄南藏族自治州州长乔学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,黄南州多年来立足文化资源优势,以热贡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建设为统领,加快推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。今后,向外将力争使黄南成为我省重要的特色民族文化体验旅游目的地,向内将通过传承发展民族优秀文化,汇聚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的正能量,营造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良好氛围,推动黄南州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,努力实现从人口小省向民族团结进步大省的转变。

一条条道路连接大山内外,一排排新居安住着万千群众,一道道电网延伸到千家万户,一所所校园洋溢着琅琅书声……一幅幅美丽的画卷,是我省各民族同心协力、团结进步、繁荣发展的轨迹和生动实践。

而今,努力实现从人口小省向民族团结进步大省转变,让民族亲情犹如扎根泥土的大树,吸取滋养,枝繁叶茂、树冠参天……更加生动的实践在青海大地激情铺开。

关闭窗口
 网站地图 | 联系我们 

copyright@2007 All Rights Reserved

版权所有:365备用网址导航信息中心 电话:0977-8223002

技术维护:海西州人民政府电子政务技术中心 信箱hxdzzw@haixi.gov.cn

青ICP备07000456号

青公网安备 63280002000109号